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学人学术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2日
北京“整容”:别让“拆文化”毁了北京
佚名

 
    在2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说老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好,中国文化部负责人表示接受批评,称就北京市来说,这位外国记者的批评很有意义。这一表态引起境内外媒体的关注。 

    “China”等于“拆了”?  

    外国人抨击中国当今的“拆文化”,替北京的旧城保护操心,已非自今日始,可以说是伴随中国发展的每一步。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局”中,“老建筑保护”这颗“棋子”始终处于“卒子”的卑微地位。只见“车马炮”纵横捭阖,喜见很多“僵局”被化解,唯独不见小“卒子”过河。 

    中国文化部负责人现在不但自己认错,并代北京公开接受批评,表现出“亡羊补牢”的良好意愿。 

    近年常常听到几年没回家的旅法北京人,回来见到老乡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拆了,都不认识啦!”这其中有对北京发展之快的赞叹,也有对老北京“人是物非”的无奈。说北京的城市改造盛行“拆文化”应不为过。 

    众所周知,城市要发展经济,完全不拆是不行的。但拆的时候不怀着敬畏文化的保护心,也是不行的。仅仅保护一个故宫,一个长城,几条街道,其他都放开“拆”得面目全非,实现“现代化”的大跃进,这种做法就不能奢谈“保护”了。试想,如果巴黎仅剩卢浮宫、铁塔和巴黎圣母院,其他街道都焕然一新,巴黎绝对成不了世界第一旅游城市,其价值会骤然缩水。 

    在巴黎市区,人们常常看到一种特别景致:一座被拆的楼被从中间掏空,但石头砌的陈年外壳还被颤颤巍巍地支撑着站立不倒。等楼改建完毕,芯已现代化,但外墙只是做做清洁,还是“老面孔”。这也许能说明所谓对老建筑的文化敬畏心情。推倒重来,当然最省事省钱,速度也最快,但却丢失了沉甸甸的另一头。   

    北京“整容”是为了更美,不是为了变成别人,变成海外华侨华人认不出的陌生人。望三思而后拆,给子孙后代留下老北京的灵魂。(摘自5月27日《欧洲时报》评论,原题:“China”不应等于“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