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造中国循环经济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
|
王娅
人们只听说过拍卖公司拍卖古董、字画以及罚没物品等等,还从未听说过有拍卖垃圾的。但是不久前,在合肥市的安徽盛佳拍卖公司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拍卖会———“钢渣垃圾山”的拍卖会。来自全国各地30多家单位的近200个代表与会,最后,这座重量约65万吨的巨型“垃圾山”被上海宝山罗泾公司以2130万元的高价买走。
这座“垃圾山”位于合肥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自1993年起已经堆积了8年,占用大片土地不说,还污染周边环境,成了合钢公司的一块心病。就在他们对“垃圾山”一筹莫展之际,一些专门从事钢渣利用的企业却盯上了这些废物。为了尽快解决钢渣的出路问题,合钢决定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来处置这座“垃圾山”,并选定了全省最大的综合拍卖公司———安徽盛佳拍卖公司负责此事。拍卖“垃圾山”的消息发布后,没想到买者甚众,垃圾居然成了俏货,最后竟然卖出了2000多万元的好价钱。
合钢“垃圾山”的成功拍卖,是循环经济在中国的一个缩影。
全球经济新态势:循环经济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最近呼吁,要重视“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概念,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
曲格平说,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出现的两大新态势。中国要在未来10年内实现经济再翻一番的目标,就必须紧紧跟踪这一新的动向,使经济和社会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曲格平说,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根本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
在进入新千年的时候,日本也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概念。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植田和弦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体系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旧的经济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在废弃型社会里,人们把废弃物在数量上的增加和性质上的恶化,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生活富裕”的结果和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经济体系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
近几年来,日本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垃圾中淘金业兴起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循环经济日益崛起的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在许多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的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垃圾泛滥,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进行生产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例如,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节约木材3立方米、烧碱300公斤、电300度,还可以少排大量造纸污水。国家经贸委已经把废金属、废塑料、废橡校、废纸张的回收利用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提出今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要达到400亿元的目标。
在循环经济大潮的推动下,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垃圾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物如今身价倍增,变成了抢手货。
江苏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不过他们的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去年一年,他们就回收了600多万个废电瓶,从中提取了9万多吨铅。
江苏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他们的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到他们这儿都成了宝贝,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废瓶子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多亿只废瓶子。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叶文虎所说的,经过工业革命以来近300年的消耗之后,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枯竭,因此,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资源起点,“废物”正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新的文明时代必然伴随着新产业的出现,废物再利用产业的兴起就是人类社会步入环境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