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学人学术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27日
西部大开发中,恶劣的生态环境呼唤新的经济方程式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章力建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章力建博士1983年留学比利时布鲁农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便在世界上首次利用超声波实现了植物基因转移。1994年冬天,他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并于次年到贵州担任省长助理职务。近5年的任职期间,章力建博士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去年,随着中国农科院的西部万里行,他又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奔赴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深切地感受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西部农业的发展 

  章力建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第一,水土流失严重。目前,西部地区40%以上的土地已经出现水土流失,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大约占1/3,其中贵州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37%;水土流失使得土地蓄水保水能力减弱,长江也面临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并出现特大洪水。 

  第二,土地荒漠化。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我国西部7省区,其中新疆最多,其次是内蒙古,再次为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和宁夏。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产生的主要根源。在我国西南地区,因水土流失,出现了“石漠化”,极大地限制了开发利用。 

  第三,草地退化。全国草地退化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草地退化比例最高的是宁夏、陕西、甘肃,退化面积达80%以上,其次是新疆、内蒙古、青海,退化面积占50%左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等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章力建说,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西部地区存在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西部地区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发展生态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保证 

  具体说来,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利用西部的各种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坡、荒地等),大规模植树种草,增加多年生植被面积,减少裸地面积,有效削减水和风对地表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通过人工草地建设和退化草地的围育与改良,以及舍饲、半舍饲与限制放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草地退化。 

  章力建认为,要发展西部农业,有效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恢复,其重点是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草地建设。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结合工程措施进行植被重建。西南多雨地区以造林为主,林又以经济林为主,并结合灌草实施综合治理;在西北干旱区,植被重建以草为主。在沙化时间短的地区,实施封育保护,禁止放牧和开垦。在沙化严重的地区,结合工程措施进行植被重建,灌草结合。 

  章力建提出,发展西部农业,有效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实现农林牧复合生产经营,这是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复合生产系统通过植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合理配置,结合动物的转化,具有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就业率高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退耕还林还草仅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手段,其深层的问题是如何把种植的树和草转化为农产品,如何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复合生产经营。 

  此外,西部干旱缺水问题比较突出,要高效地利用水资源。西北旱地地区要通过各种工程措施,聚集有限雨量,发展高效的旱作技术;西南地区存在季节性干旱问题,因此要推广和加强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如蓄水池、沉沙池),雨季聚集雨水旱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