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6年9月16日
雨中乌镇
布伞

  因为周末,乌镇一下热闹起来,所有的店门都开了,来往的游客停停走走,脸上多半挂着满意的微笑,到处都是拿着调焦相机或数码相机一路猛拍的游客,恨不能把乌镇整个吞到相机中去。昨夜的宁静在此时想来,仿佛并不是真的,仿佛我只是扶着乌镇亭中的栏杆做了一个历史的梦。  


  乌镇的蓝印花布  

  来到乌镇时,已是夜晚,拖着疲惫的步伐,步入乌镇,只看到一个普通的现代小镇,与想象中的江南水乡竟是十万八千里。同行的同学是个矮小的女生,背着个半身长的登山包,一路地埋怨。而我则坚定地相信,此时的乌镇一定不是我将要看到的乌镇,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给予了我这么大的信念,这么无比虔诚地相信乌镇一定会以它最美的样子等待着我。  

  第二日起得晚,已经无法免票进入乌镇的景区东大街(早晨七点半进入乌镇东大街可以免门票),于是两人商量好,只在乌镇的大街上随意走走,好延缓这一路奔忙的辛苦。随意吃了点早餐,便向东大街的另外半条街走去,商业街,不收门票。步入一家挂满蓝印花布的小店,木制的小楼散着一种古朴与陈旧的味道,连店主都仿佛与店外的人有几分距离,与店主闲聊着试起了衣服。店里所有的衣服都是蓝底白花的,据店主说,这是乌镇的土布,称为蓝印花布,东大街的景区里有原始的布作坊。  

  挑了一套旗袍,着上身,竟然肩是肩,腰是腰,婷婷而立,顺手将长发盘起,竟觉时空倒转,宛如画中。身边的同学因身材矮小,只有羡慕的份。然则,好看固然是好看,想着回去以后,这样的古典装束如何能在城市里走动呢,便犹豫着不买,终究耐不住老板娘的“巧舌如簧”(老板娘是个四十出头却风韵绝佳的女人,说话低低的,说你好看,你竟无法不信),心里也实则喜欢,便买下了,顺势便想脱下,谁知,老板娘却说:“穿着,穿着好看,穿着照照相。”  

  依言笑了,向老板娘借了把布伞,施施然走出深灰的店门,低头提起裙角,迈过不高的门槛,那一瞬,真不知身在何世。  

  走出店门,便一路端着身架子,慢慢地走着,竟发现回头者过大半,心中便有几分窃喜,仿佛是个暗自捡了便宜的小女人。身边的同学倒像个丫鬟似的拿着个照相机紧紧跟着。  

  一路上,木楼阁榭,青石板的路,走着,才觉得相配。在那一天里,我获得了一生中最多的赞美。一天的心情都是云淡风清,真愿意这么长长久久地穿下去,走下去… 

  乌镇的小吃  

  一天的阴,入傍晚竟有雨意,逛过乌镇的老街西大街后,在小吃园吃饭,是个不大的地方,店面也多十分简陋。随意挑了一家,坐下,老板娘是个胖胖的、一脸憨笑的中年妇人,热情而不腻人。点了一份元宵和一份汤圆,便坐着等,与同学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迟迟不见好,打眼看去,才发现都是现包的,不是城市超市里常见的圆形,露着个尖尖的蒂,一看便知道是手工的。  

  下了锅,先上的是元宵,肉馅,味道也实在一般,然而望着老板娘期待的目光,便也只好答“好吃”,老板娘脸上一下笑开了花,只说自己是个下岗工人,无事只好开着这么家小店,因为没有关系,店的位置十分偏僻,来往的人也不十分多,一看我们就知道是外地的,因而包得也分外用心。  

  既而上的是汤圆,芝麻馅,汤的颜色并不是纯透明的,泛着点黄,上面飘着小小的点。正不知是什么,也不敢下勺,又见老板娘一脸的笑,便小小抿了一口汤,竟是满齿留香,惊问老板娘,才知汤料里加的是桂花的香末,仔细一看,果如是,那飘着的朵朵果然是桂花。在老板娘鼓励的目光下,又试着咬了一口汤圆,满满香香的芝麻馅溢在嘴边,竟无比的美味。稍觉有些油腻,便再着一口桂花的底汤,又是一嘴的清香。见一边的老板娘笑得心满意足,心里竟也有一种满足。  

  结了账,5元钱,离店,顺口应了老板娘明日早晨再来,便又一路在乌镇闲逛。 

  入夜,因只吃得几颗汤圆和元宵,腹中饥饿,在乌镇的北花桥头,看到一家排档,简简单单的几张桌子,因下着雨,便搭着凉伞。要了一碗粉丝煲和一碗炒面,只可惜两个女孩子,不可以要酒,否则,在入夜的街头简单的排档下,来一两瓶小酒,该是多么写意———当时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  

  排档边有卖小吃的摊子,一摊是臭豆腐,前去买的时候,已经空了,另一摊卖的是油炸的卤汁豆干、香肠、鸟胗什么的。正犹豫着不知买什么,老板一下又看出我们是外地人,话多起来,极力推荐他的卤汁豆干,一串五毛钱,全乌镇就他一家。 

  看着老板一脸真诚的笑,便买了,老板还在一旁絮叨:“买多买少没有关系的,尝尝,好吃了再买,全乌镇只一家的。”听着只觉得热诚,实在无半点做生意的样子。一高兴,又买了一串鸟胗和香肠,拿在手中,闻着香,吃着更香,那卤汁豆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只可惜,那一夜太饱,心大而胃小,只好光看着流口水。  

  也答应了第二天一早到他店里吃卤汁面。边上的同学看着着急,只劝我别乱答应人家,做不到可如何是好,我只满不在乎地摇头,怕什么,随便应承着吧,人家又不当真的,再者说,人家也未必记得咱们。  

  翌日,因始终未曾游东大街,便决定再留一天,一路的胡玩胡吃,一肚子的油水。入晚,想起小吃园大妈的芝麻汤圆,便又欣欣然地去了,老板娘依旧一脸的高兴,只是问了一句:“今天早上怎么没来吃汤圆啊?”只好支支吾吾地应承说是早晨不曾起来用早饭,老板娘才一脸宽慰的笑容,同学则狠狠白了我一眼,顿觉心虚。  

  夜半,肚里谗虫发作,很怀念卤汁豆干,便踢踏着拖鞋从宾馆往街上走,满觉得自己就像个乌镇人了。来到摊前,不想老板居然依旧认得,只问怎么不曾来用早餐,心中愧煞,方知乌镇人之淳朴与认真。想来以后再也不敢随意应承人家。  

  最不能忘的是个蹬三轮车的师傅,个子不高,瘦削而黑,与所有地方的三轮车师傅一样。我们逛完西大街后觉得腿酸,便叫了三轮车,叫价10块,还了8块,一路居然听了许多典故。途中,讲起乌镇的一棵老银杏树,说是有千年的历史,摸一下便要有一年的好运。正向往之,师傅竟主动带我们前往,在门口等我们拍照和观赏后,依旧拉我们往东大街。逛完东大街,两人寻找吃处,遇师傅又来兜搭我们,微笑着拒绝了,谁知师傅脸上却露出灿烂的笑容:“顺路的呀,不收钱的。”方欲再拒,实不忍抹杀师傅一脸的热情,便上了车。又是一路的典故。 

  乌镇的晴、雨、昼、夜  

  一路拉拉杂杂,始终不到正题。乌镇的美除了人为的诸多因素外,还在其景观的自然浑成,在其宠辱不惊的宁静,在其依时变化的风韵。  

  我是幸运的,在乌镇的两天三夜里,乌镇的天气几乎掌控在我的手中。当我想看乌镇雨中的夜景时,乌镇竟真下起了雨,是在我到乌镇的第二天夜里。我进入乌镇的东大街,也就是乌镇对外开放的风景区,因为下着雨,整条街上几乎都没有人,惟有淋湿了的石板路,和几户人家里漏出的灯光。从右半边进入东大街,沿着河,雨不大不小地下着,打着水面倒影的几缕灯光,即使再没有情调的人也能品出诗情画意来。 

  乌镇的夜因为灯光的少,显得特别的黑而浓。沿路有好几座小桥,多是十分随意,不怎么认真雕琢,大约走过半条大街的时候,会有一座比较正式的桥,也是石头筑成。迎着雨丝,打把伞,只是随意想走上小桥,然而当我转过桥头,眼睛开阔起来的时候,灯火迷梦般的水乡宛若梦中见到的一般,乌镇的夜如此的宁静,灯光从水下打上去,迷幻着雨丝的清奇,还有屋檐下清冷的灯辉映着。 

  在那一刻,我才理解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才觉得自己上上下下地这么远离了尘世,到了一个如此安静、如此宁和的水乡,到了这样一个入梦似幻的处所。所有的一切,在那个时候仿佛都离得远远的,只愿这么长长久久地看下去,用心去看。  

  那一刻,有一种潮湿的泪意悄悄地凝在眼眶里,挂着,犹如雨丝中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