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6年8月10日
网师园内袅晴丝
唐喵喵



    月明云淡露华浓,歌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读] 小生对此溶溶夜月,悄悄闲亭背井离乡,孤寝独枕,好生烦闷,啊,不免到白云楼下閒步一回多少是好。[唱]閒步芳尘数落红。 
    ---- 琴挑 -- 懒画眉 


    苏州古城东南隅带城桥路阔家头巷深处有座占地不大却造型秀丽,精致小巧的名园----网师园。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内突出以水为中心,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网师园因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仿照殿春簃小院筑造而名声大躁。 

    但近几年网师园名声更为响亮,却赖仗了它夜花园的当家节目---昆曲。昆曲发烧友白先勇先生在网师园聆听了昆曲艺术家张继青先生的“惊梦”之后,在他的《我的昆曲之旅》一文里感叹“我的魂都不知飞哪去了”。 

    昆曲是苏州昆山的地方剧种,起于元朝末期,兴起于明朝,曾在江南风行一时,被誉为“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昆曲是明朝著名戏曲作家昆山人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这标志着昆曲由单纯的清唱转成了地方戏剧。而明朝时期的苏州士子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昆曲戏班交往甚密,与戏班名伶交往频繁。苏州才子唐伯虎就与昆曲名班全福班打的火热,并亲自修改了〈牡丹亭〉、〈游园〉中的唱词。昆曲正有了苏州士子的大力参与,昆曲唱词才显的那么旖旎脂粉。 

    入网师园,进积善堂,过撷秀楼,沿射鸭廊穿过集虚斋,入看松读画轩,转彩霞池,穿洞门便是传誉海内外的殿春簃。进殿春簃的门,光线渐渐黯淡,戏台渐渐清晰,心渐渐沉静。到江南园林最大的古戏台下欣赏被称作“百戏之祖”的昆剧,渐渐变为一种虔诚。戏台在厅堂的正中,“出将”、“入相”低垂,戏台两侧并排放置着二十六扇楠木字画屏,镌有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王宠、徐渭等名士手迹,这都是吴门雕刻高手的佳作。 

    在如此美纶美奂的厅堂中,在如此古香古色的戏台上,苏州昆剧团演的是原汁原味的昆剧。一桌二椅的布景,昏黯却又不失明亮的灯光,却仅凭演员们繁复准确的身段,就辨清了白昼黑夜,抛弃了“涂脂抹粉”的音效设施,恢复了笛、笙、曲弦、提胡“四大件”,清雅悠扬,一声声、一丝丝直透肺腑。演员们的念白、唱腔,把“水磨腔”的细腻婉约发挥得淋漓尽致。折与折的切换,没有闭幕,没有暗灯,旦角用一道头箍更替了满头的珠翠,所有的安排,浑然一体。 

    通常情况下夜花园首先演的是传统开场戏《跳加官》,用以讨个好兆头:两个身着蟒袍,足蹬高靴,口叼面具的官老爷。一个手捧金元宝,一个拉开写有“一帆风顺”字样的洒金条幅,在锣鼓的伴奏下跳来跳去,向观众展示他们的吉祥物,却始终不发一声。在旧时的戏班里,最尊贵的就是天官面具,平常要分开另放,一旦演员戴上它,便不能再开口说话,否则会坏了大家的运气。接下来便是昆剧两出的看家折子戏------〈十五贯-- 访鼠测字〉和〈浣纱记 -- 打围〉。最后上演的是昆曲名剧〈游园 -- 惊梦〉,天热,旦角妆不敢化得浓,层层叠叠的贴片子也用相对简单的古装头代替了。但竹板一翘,弦歌一起,长长的水袖轻翻,夏夜里树影重重的殿春簃,也照样朝飞暮卷,烟丝醉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纤腰绣裙的杜丽娘独居深闺,满心惆怅。杜丽娘梦会柳梦梅一番云雨,海誓山盟,醒后相思成疾而去世。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著作《牡丹亭》,共计五十五出,是昆剧镇山之做。在词赋、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无以伦比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京剧像清式家具,而昆剧像明式家具。清式家具豪华雍容,明式家具则流畅简洁。昆剧兴于明代,就该重归朴素,讲究书卷气,而非富贵气。白先勇曾说:“其实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别的表演艺术里,我还没有看到过。”白先生所说到也并非爱屋及乌,昆曲用最简单朴素的布景道具演绎出最深刻复杂的情感内涵,张继青先生在〈寻梦〉一折中只用一把扇子便演活演透了整台戏,这大概就是象征艺术的最高境界了,也是昆曲艺术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