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7日
水乡一梦
注视冷火


    清晨七点三十分的汽车。开往苏州。明亮的初冬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在脸上。温暖而清澈。
    三个小时后,车到苏州。仍要转车。在车站买到吴江的票。车上放着陈升的歌。《把悲伤留给自己》。这样拥挤的公共汽车,这样慵懒的声音,伤感的歌曲。有些不和谐。要去的地方是同里。经过一个小时到达吴江,坐小面包车到达同里。颇费周折。而且不是终点。最后一站是周庄。
    路游同里
    2002年11月9日下午一点。同里。
    站在高大的门牌面前,长长的舒口气。走进去,看见有许多穿着校服的学生。三五成群地,年轻的脸庞,在午后阳光的古镇里,格外有一种生气。一间接一间的商铺。用了古典的门楼装饰。讶异的是居然有许多是卖猪蹄的。走过一段颇似夫子庙的集市的店铺后,终于在眼前露出小桥流水的景象。
    退思园。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有着所有苏州园林的精致和结构复杂。曲径通幽。工作人员一律穿着中式衣服。为了更好地与环境相融。只是永远无法重现昔日的景致。时光已经流过,繁华只留下一个空壳。让后人来凭吊和瞻仰。感怀和追忆。一个穿着长袍的中年人在亭台上吹着笙。三个长相清秀的姑苏女子在一间屋子里弹奏各种乐器。丝竹声声。一个抱着瑟琶的女子忽然让我想起那个让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女子。不同的是,眼前的女子脸上是青春和婉约。而那个《瑟琶行》中的女子。“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定是沧桑和凄楚的样子。
    一到明清街上,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烈的臭豆腐的味道。小时候是很讨厌那股臭味的,自从有一次在同学的怂勇下,尝了一次,竟从此以为是一种人间美味。张望寻找一直走到街尽头,才发现这个摊子。古人有为着酒香,寻了几里路的巷子去找着喝,故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说。而如今,我却可以为着这“臭”飘一路的豆腐追过去,然后不亦乐乎地边吃着沾了辣酱的臭豆腐边看林林总总的各种旧物。那一扇扇雕花木门木窗,记录着过往的岁月和与之有关的人和事。每一扇门窗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无法轻易开启。
    在一个标有“江南一绝”的店中,买下了一个刻了名字的石头挂件。用一根红丝线系着。师傅用娴熟的笔法在小小的圆柱石底部刻下了名字。石身上是先已刻好的一首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为一个纪念。
    来到同里著名的三桥。据说:当地人家每逢有喜事,都会走这三座桥。分别叫做吉利、长庆、太平。有着最朴素和凡俗的愿望。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水,桥边的老宅,房子里的老人。忽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仿佛回到自己的前生。自己是依水而居的女子,清晨从雕花的木窗里,探出头来,看水气氤氲的古镇慢慢苏醒。然后对镜梳妆,扑上淡淡的粉,擦一抹胭脂,穿一身碎花的衣裙,开始一天的生活。
    走在长长的廊道里,像走在时空的隧道里。人在画中游。坐在水边的一张桌子旁吃一种叫做芡实粥的同里特色小吃。其实是很普通的加了芡实的赤豆粥,店主将白糖入在桌上,任自己加。是颗粒感很强的糖,不似平常吃的绵白糖那样细,舀了两小勺放在碗里,并不觉得甜。看看从身边经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块陌生而熟悉的土地,寻找各自心中的宁静。水在身边轻轻地流,有微风吹过,心中从未有过的安静的愉悦。真正的安好。
    水边的石板凳上,零落地坐着些写生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下眼前的景色。我没有绘画才能,只能笨拙地用我的傻瓜相机去摄取记录下那些。真想把它们全部装在相机里带回去。但我知道我不可能带走什么。如果用心去体会,带走无非是一份心情。对自然的、古老的古镇而言,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和每一个到此一游的人一样,被淹没在人潮里。
    下午四点半,因为要去下一站,离开同里。



    梦里周庄
    2002年11月9日下午五点。周庄。
    原是想走水路坐船到周庄的。结果未能如愿。是坐了汽车。面包车在一个荒芜的小路上停下。司机说沿那条水泥小道走五分钟就到了。车子进不去了,这是周庄的后门。只得下车走。一下车,就有几个中年妇人走上来,说要用船渡过去。每人二十元。然后就不用再买门票。我想既然只有五分钟的路,还是自己走的好的。况且,司机也提醒过,所以坚决不要她们带。后来证明这是对的,否则是浪费了二十元钱。没想到没有走堂皇的正大门,却走了这阳肠小道,反更体会一种古朴的趣味。
    走了两分钟就看到辽阔的水域,水面上浮着一种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开着黄色的小花。再走了两分多钟,就进入了周庄古镇。虽然是从同里过来的,还是有些惊喜。比起同里来,周庄显然更为古旧和苍老。同里像是大户人家的花园,而周庄更像是寻常百姓的住所。在夕阳的余辉里,杨柳依依,暮色一点点浓起来。水边的酒家已经张灯点火,预备晚饭。风吹得那布招牌轻轻地动,仿佛在招徕路人停息吃饭。游客潮已退,青石板路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地边走边看。
    先找到了一家家庭旅馆住下。是一座老宅,有朱红的木窗,推窗时会发出吱呀的声响。还有陡直的木楼梯,踩上去咚咚地响。房间是简洁而干净的,房顶是朱红的木条和雪白的涂料。放好了东西,肚子已在咕碌碌响。走出去,外面已经挂起了红灯笼。水在这样红色的灯笼的映照下,泛着桔色的粼粼波光。在一个靠水的露天饭店,点了几个简单的菜,边吃边听驶过身边的船娘的唱着不太听得清词的歌谣。船上的人不时和着,鼓掌欢呼。我在岸上看得也颇觉有意思,在这样的夜色中。不知朱自清当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不是相似的情形?听饭店的老板娘她家的变迁是浓缩的周庄的往事。
    出门时以门前的店名作识别标记,回去时虽不过六点半,可是店铺却大多已经打烊了。没有灯火天色暗淡。又忘了带手电。沿着那条北市街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遍,才找到入住的那家旅馆。笑着跟房主说:差点找不到回来的路。房主说:一定会找得到啊,这里这么小,我们会守门一直等你们回来。当我站在木窗前,看一钩新月挂在树上时,七点钟的古镇已经完全沉寂下来,开始进入梦乡。躺在床上时,真想能在这里住一段日子啊,在这里居然可以忘记所有的过往,所有的悲伤,像一个纯洁的婴儿,重新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岁月静好。
    因为想看看清晨的水乡,一种更为原生态的景致。六点钟起了床。六点多的水乡开始慢慢苏醒。只有几个背着照相器材的人,在拍水乡的清晨。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这样清楚地看到古镇的安静面貌,不至于被白天蜂拥的人群阻挡了视线。可以在大量的旅游团来临之前看到景色,而不是看人。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还没有开门,我已经将全镇的街巷走了个遍。七点半后,陆陆续续有店铺开门。有许多卖珍珠和丝巾的。每个珍珠店都用一块提示牌写着:本店珍珠绝对正宗,货真价实,如假赔十。让我想起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之说。
    八点三十分左右,在三毛茶楼喝早茶。三毛茶楼也是我行程按排里的一部分。三毛当年踏上这片土地时,曾落下泪来,仿若到了故乡。我今日来,坐在这位自己喜爱的女子曾来过的地方,喝茶冥想。茶是阿婆茶。周庄的特色茶。青瓷碗盛着碧绿的茶叶,方盘里放着四小碟吃食——醉枣、花生酥、椒盐饼、豆腐干。茶楼里放的是苏州评弹,小姐说那盘《橄榄树》的唱片坏了,已经去买新的了。边吃边看茶客的留言。边想自己写些什么。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厚厚的本子上留下了自己心情的起伏甚至是行走的轨迹。在一个个奇怪或普通的名字后面,应是一段生动的人生。在这里停留的这一刻,可以隐去姓名身份。梦里不知身是客。形式的真实在这已不重要,心灵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我写下:今天是十一月十日,我的生日,祝自己生日快乐。
    从茶楼里出来,人已经多了起来。但是我已拥有这份清静的记忆。
    拿着联票一个个景点去看。我并不喜欢这样赶地去一个个看景点。但是未能免俗。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如此。
    沈厅。张厅。故人已逝,留下这些空空的房子让后人去发挥想象力。看这样的地方,总让人产生繁华如梦如烟之感。体会到浮华的含义。
    人越来越多,等我收拾好大包从住处出来准备回家时,狭窄的街巷里,已只见人头不见景致了。摩肩接踵地人群打破古镇的宁静,就也失去了那份韵味。心想:我比他们要明智和幸运多了。至少拥有了一个醒在水乡的早晨。和那些安静的时光。
    下午一点,我离开了周庄。带着平静而愉悦的心情。不知还会不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