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星岛  发布日期: 2006年5月21日
胡同-京城的根系在消退
西堂

     网友评论 0 条  胡同是北京的根,是北京人的灵魂。胡同之于北京,就像大树之于树根。正当人们对北京这棵大树津津乐道之时,却惊讶地发现,支撑着这棵庞然大树的根系组织却在消退、萎缩。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日,天气渐暖,新一轮建设来了,老北京的味道是否因此又要淡一些?有媒体报道:"我随着胡同的纹理,走进了另外一个北京,它们看起来破旧,但它却有北京的年轮、文脉和记忆。但是就在我找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却在消失。没有了年轮和纹理的北京还是北京吗?" 

    

    作为北京老百姓最普通的一个生活载体,胡同不仅是北京这个历史古都的脉搏,同时也是百姓出入家门的通道和生存的空间。站在北京老胡同口看胡同,它就像一位冬烘的岁月老人,每天习惯地迈着它那恒久不变的步伐,默默地守着那方并不宽敞的天地,中庸是它不变的思想,世故是它逐渐浑浊的目光,凝固在中间的那条砖石路就是它习以为常的市井道德观。虽然它从头到脚没有任何张扬和激进,胸襟也并不宽阔,但一贯到底最终天宽地明的生命理念,却是任何通衢大路都无法比拟的。 

    早、晚一次,穿胡同拍摄照片是老路多年养成的习惯。当我在东打磨厂胡同的一栋老房子前找到他时,他正在蹲在一个胡同口拍摄前面的一堆废墟,其专注的神情让人钦羡。当我表明来意后,他拉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了一个废弃的四合院前,一屁股坐在大门的台阶上,然后,点上了香烟...... 

    东打磨厂胡同始建于明朝,以中间的新开路胡同为界,分东打磨厂胡同和西打磨厂胡同两条,因胡同内居住着众多的打制石磨石器的石匠而得名。西打磨厂胡同是老北京的一条美食街,胡同内旅店、商店、饭馆鳞次栉比,非常热闹。东打磨厂胡同是明清至民国初期北京知名的文化街,以扇庄、宫灯厂和书局而著称,当时最著名的扇庄有戴廉增、天益、聚顺等,如今这些扇庄早已被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所替代,曾经那份"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的轻盈与幽雅也早已被拥挤的人群与车流所淹没。据说,当时的东打磨厂胡同里,鳞次栉比,胡同北有大有书局、义文书局、益昌书局、致文堂、瀚文堂、老二酉堂六家,胡同南有宝文堂、学古堂、文成堂、泰山堂、万居书局、文达书局、河北书局7家,一条不过一里半长的小小胡同里一共有13家书局,最有名的要属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老二酉堂和开办于道光年间的南宝文堂了。

    夕阳在我一次又一次的叹息声中,终于依着老胡同的残垣而西落。两人并肩而行在仅存的一段胡同内,感觉就像是在聆听着最后一声的千古绝唱,品尝着最后一餐的晚饭。虽然侧旁大街上的建筑依然醒目地标着东打磨厂胡同的字牌,但属于老北京的东打磨厂胡同却早已名存实亡。有人说"北京的胡同是一本印刻在岁月里的记忆之书",如今胡同已经消失,那么属于岁月、历史的那一部分记忆,迟早也会随着一条条胡同的消失而消亡。当所有的胡同从北京消失贻尽的时候,属于北京的那份历史和记忆,是否也会消失、遁影呢?

    胡同既是北京这个历史古都的脉搏、京味文化的根基、交通的衢道,同时也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和生存的空间。胡同的减少、消失,从表面上看仿佛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或形式的改变或消失,但实际上在改变或消失的却是一种根基文化和骨架理念。有人说北京这个城市的形成是由纵横交错的胡同交织、支撑而成的。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在明天或未来,当一条条老胡同被一条条柏油马路或高楼大厦所替代的时,没有了胡同这根基与骨架支撑的北京城,会不会像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或像一只没有坐标的罗盘,城市越膨胀、越发展,越容易迷失方向感,越容易散架,甚至失重于时代的滚滚潮流之中。 

    胡同是老北京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缩影,在北京和世界大都市接轨中,京味文化和特色建筑一块损失很多。作为北京老百姓最普通的一个生活载体,胡同承载的不仅有人、人的生活,还有延续了千百年的环境及自然。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拆除了胡同,就等于结束了他们延续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生活习惯。胡同对于他们来说既是赖以生活、习以为常、享受天伦之乐的一个空间,同时又是他们传承京味文化的一个载体。 

    作为中国的首都--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城市的改造、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适当地拆迁一些老胡同,也属情有可原。但前提应该是从保护的观点出发,尽可能地保存那些有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名人等有关的胡同。胡同可拆,但沉淀在胡同内的那份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不能拆,那种与世无争、淡泊温情的生活方式不能拆,那股亲切、热情、纯朴的民风与德性不能拆,最最不能拆的是根深蒂固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京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