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携程旅行网  发布日期: 2001年6月26日
真实的古老-游大余湾民俗村
franceliang

  一条沙土简易公路,把我们引向这个古老的村庄。村口,油漆已剥脱的“大余湾民俗村”铁皮架子门仍然显眼, 亦是此华中古邑的唯一标识。 

  村中一排排石砌飞檐的民居,就是显出了自是不同的身份。这儿距武汉市区40公里,是属黄陂区管辖的研子岗镇。村民告诉我,老屋石墙谓’雨丝线石墙‘,是过去非常考究的建筑。大余湾年庚几何 ?一说是明洪武年间。 

  我走进大余湾61号余传凇家中,他东厢房一架与屋同宽的红木雕花床颇有说服力。据老人说,此床是与屋同时做的。屋成床好,再未挪动过。此床如屋,四周全是雕刻。细细看去,床楣镂空的花草之中的人物竟是明朝官服。同行指出了这一点,老头儿大为高兴:“你好识货,这是我先人留下的东西!”床两侧,雕琢飞龙,老人说,这叫双龙戏珠。他用力拍拍这些木雕给我们看:“蛮结实,几百年了,一点没坏。”房子很高,足有三四米。相连的院落有两层,主人说楼板朽了,上面没住人。堂屋正中摆着香案,旁边是太师椅,还有一个脸盆架,虽然破旧,全是红木。老人叹着气说,可惜文化革命砸坏了不少。瞧这大屋,演绎了数百年的古董,当年一定是有钱人家。我就问:“您祖上应该是个县级干部吧?”他摇头。同行说:“呵,起码到省级罗!”老人笑,我们也笑起来。 

  大余湾百户,民居依山而建。众多古宅虽已陈旧,仍然显出昔年的气势。一些古宅檐下还有壁画,象那幅朱元璋背犁,手牵耕牛的画,足可以佐证大余湾明洪武的起源了。在这个宁静如画的小村子,人们还使用着祖上留下的犁铧,睡在祖上婚嫁的雕花大床上,坐着爷爷的爷爷坐过的太师椅,在奶奶的奶奶架过铜盆的脸盆架上洗脸......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然而又明白无误地传到了今天。 

  在争先恐后富起来的农村热潮里,大余湾似乎超然物外。村里流淌着祖先的积韵,我们还未发现一座斗富称雄的小洋搂。按照“依官继世十三代,忠厚传家五百年”古训生存的大余湾人,一直把文化奉为至高。据研子岗镇负责人说,这儿几十年没有发生过任何刑事案件,专家学者却出了70余名。我们造访的余传凇老人,他嫂子就是一位教师,侄儿余元九是黄陂分管教育的现任副区长。“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这个几乎不与时代接轨,完完整整把祖先的一切保存到今天,堪称桃花源的明代村落中,一切都是古老的真实。村民若是宽袖长袍从宅中出现,时间立刻倒退500年。可惜 岁月如涛,这里毕竟太残破了。我们有那么多造假古董勾 人去丢钱,对真正的古迹则对不之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