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 史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 带的僚人(见僚)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代以后,史书 中出现了“葛僚”、“仡僚”、“佶僚”等族称,“仡 佬”一名则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明嘉 靖《贵州图经》说:“仡佬,古称僚。”田汝成著《行 边纪闻》也说:“仡佬,一曰僚。”近一、二百年间, 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有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 女穿着统裙和凿齿, 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 均证 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 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 2100多年前, 夜郎境内的僚人亦 “ 结、耕田、有邑 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 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 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

   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 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 郡。从此,这一带 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 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 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 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 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 贡品。

  从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 的统治之下,遭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 仡佬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为外族土司统治。明、清两代 又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 清初实行改土归流,至清雍正年间以后,除贵州 族土司所辖黔西、大方等地外,大多数仡佬族人民直接受中 央王朝委派来的流官统治。在这数百年间,仡佬族地区 的社会生产力在不断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缓慢地发展着。 至清代末期,贵州仡佬族中已出现相当多的但还没有完 全脱离农业的个体手工业者。有的以做铁工、铸犁为业, 史称“打铁仡佬”。湘西的仡佬族工匠,还能制造精巧 的鸟枪,射程可达20多丈。农民、手工业者已能织出斜 纹布和精致耐用的“铁笛布”,妇女能用羊毛编制统裙。 仡佬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商品交换已十分频繁。有的农 民经常驾货船或木筏,替商人运输。

  1840年以后,鸦片和洋纱、洋布等输入仡佬族地区, 铁笛布等手工业产品受到了严重排挤,农村经济日渐萧 条。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地主、 官僚资产阶级的重重压榨下,仡佬族农民大多失去了土 地,许多人为了糊口,不得不外出帮工,流浪各地。广 大农民衣不蔽体,以野菜充饥者比比皆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贵州遵义有个闻名的“棕衣乡”──平正 乡,80%的仡佬族农民靠用棕片连起来的棕衣御寒,冬 天常常是全家老少彻夜围着火坑取暖,熬过严寒季节,过 着极为悲惨的生活。

  反帝反封建斗争 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古代 包括仡佬族先民在内的僚人,曾多次进行武装斗争。如 7世纪中叶,川西雅州、邛州、眉州一带的僚人,因反对 繁重的劳役而爆发了规模很大的起义。9世纪中叶,四川 戎州(今宜宾)、泸州(今泸州市)一带的“葛僚”(仡 佬)因反抗封建官吏巧取豪夺而愤起反抗,一直打到四 川三台一带。对于外来侵略,古代仡佬族人民也有英勇 斗争的记录。如16世纪中叶,仡佬族人民与土家族、苗 族一起应召赴浙江一带作战,以抵抗倭寇入侵,在保卫 祖国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仡佬族农民参 加了贵州各族人民举行的咸同起义,斗争历时达10余年,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1943年贵州贞丰县爆发了以布 依族为主的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斗争,附近的仡佬族人民 积极响应,共同攻下县城,杀死恶霸地主,赶走了伪县 长,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遵 义平正乡及其附近的仡佬族青年武装起来反抗征兵,迫 使国民党的爪牙不敢进入村寨为非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