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东乡族

   东乡族有37.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

  东乡族聚居地区,虽然它的东部有黄河支流洮河环绕,西南有大夏河,境内还有那勒斯恻,但是,田于地势较高,仍有80%的地区为干旱山区。难怪好客的东乡族人心酸地用"花儿"唱道:
上路的客人口渴坏,
干旱年
端不出一碗水来。
干旱,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这还不算。土地贫瘠又是一大难:山坡上是大自土,山脚下是红沙土,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霜冻危害期长……面对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东乡族人民只流汗水不流泪,他们以坚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建设起一个美丽的新家乡。所以,东乡谚语才说:骆驼吃的盐多,弱者流的泪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乡县内修建了10多座中小型水库,三分之一的山区有了自来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2 000多亩,修筑梯田、条田13万多亩,占山地总面积的40%以上,造林总面积59000多亩。现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被基本控制,贫瘠的白土红沙正逐步改变,新兴的东乡族地区己是梯田层层,幼林丛丛。
  东乡族人民辛勤耕耘,换来了小麦、王米、青稞、大麦的不断增产;可做点心、酒、醋、挂面的"东乡土豆"更沙更甜了;驰誉省内外的东乡三大特产瓜果--喇麻川的西瓜、三合的枣、唐汪川的桃杏大发展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桃杏,它像桃于那么大,三四个就重一斤;它像杏子那么鲜,黄爽爽嫩生生很惹人爱;它肉嫩、汁多、味甜,让人屹不够,还要再来。高兴之时,人们禁不住唱起了"花儿":
“青枝绿叶的唐汪川,好像那金色的牡丹;我树育苗欢欢个千,杏树里漫出了春天。”

  春、夏、秋、冬,不论什么时候,东乡族人民都欢迎你去做客。因为,东乡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注重礼节的优良传统。如果你到东乡族人家中作客,一家之主将率全家成员迎客。来客若是穆斯林,则要互致"色俩目"(安好)问候。客人迸家后,主人随即将客人请迸正屋的炕上,主客居中,以表示首位的尊重。稍后,主人会奉上由茶叶、冰糖、桂圆或煮熟的红枣、葡萄干等配成的,热腾腾、香喷喷、回味甜的盖碗"三香茶",端上中国穆斯林的特色食品炸油香(一种特制的汕炸面食),手抓羊肉和炖鸡也端上桌来。主人把鸡分为13块,将东乡族认为最贵重的鸡尾献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品尝,待客宴就开始了。
由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绝对禁吃猪肉,忌吃狗、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

  东乡族的服饰特点,现在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圆形帽,东乡族人称"号帽";妇女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长到腰际,头发全都被盖住了。

  东乡族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
  东乡族使用本民族语言,大部分人会说汉语,通用汉文。
  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不仅有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笑话、谚语、谜语等。用东乡语吟诵的著名叙事长诗有《米拉孕黑》、《战黑那姆》、《和者阿姑》、《勇敢的阿里》、《璐姑娘斩蟒》、《葡萄蛾儿》等。这些优美的叙事诗运用拟人化的写法,通过描写与恶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痛恨残暴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和愿望。
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

  劳动歌谣种类较多。如"了略"是收庄稼时唱的歌谣,"咯咯"是碾场时唱的劳动号子,"连格哇拉达"是打场时男女对唱的歌谣。这些歌谣曲调生动、活泼,歌词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裁,
白葡萄搭起(个)架来。
心里育活口难开,
"花儿"里带上个话来。
东乡语中把"花几"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由不得自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
不死就是这个唱法。
"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如果你有机会到东乡族地区做客,不要忘了去领略那美妙动听、回味悠长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