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傣族文化

  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著称于世。傣历叫祖赐历,俗称佛历,雏形是随着小乘佛教传人的,其起源与运用为时悠久而广泛。后吸收许多夏历成份,经傣族人民再创造,演变为今天使用的傣历。佛历起源于印度,在佛教创立前,原有的历法曾多次经过修改。释边牟尼逝世后,便正式确定佛涅磐后次年即公元前五四四年为佛历元年。后随着小乘佛教向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佛历也随之传人缅、泰等国及我国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经过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便形成今天缅、泰及我国西双版纳等地傣族共同使用的历法。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则是阴历月,即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也叫朔望月。傣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单月是大月为三十天,双月是小月为二十九天。十九年有七闰,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称“双九月之年”。一年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寒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现行的傣历、缅历和泰历完全一致,之所以把公元六三八年同定为祖腾历的纪元年,则是缅甸蒲甘王布波修罗汉(公元六一三至六四零年)于公元六三八年三月,根据当时情况重新修改佛历而明文规定的结果。在傣文经书中,则认为是由珠腊抄哈格断后重新建立的。二者是否同名异译,待考。

  傣族有文字。通用的文字有两种,即傣那文和傣泐文。傣那文流行于德宏及耿马地区,傣泐文流行于西双版纳及盂连等地。两种文字同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关于傣文的源流和结构,《泐史》的编译者李拂一先生在自序中说:傣文“所用字母,源自梵文,书体则遵缅文法式。南支之歹物(傣泐)文,有韵母八,声母三十有三。其字母之音值,及排列之次第,与赞缅文字母,几乎完全一致。在此套字母中,其音值为歹(傣)语中所无者,仍予保留不用,或仅用语经典译文;其为歹(傣)语中所习有之音,而为赞缅文字母中所无者,则另创新母附加之,计有附加声母十五,连原有之声韵母四十一,共为五十六字母。声韵母相互拼缀,即可成字,积字面为词为文。言文一致,凡言所能及者,文亦能曲尽表达出之。”民间流传着大量傣文手抄本书籍,佛寺巾也有许多佛教经典,仅西双版纳一地,号称拥有八万四千卷之多。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药、数字等专门著作。如傣文《泐史》等重要著作的流传至今,有助于我们研究傣族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