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 >> 流行前线 >> E感时代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广州)  发布日期: 2007年7月25日
“娱乐至死”的时代正在开始
刘洪波


    当娱乐成为惟一开放的言论空间,它也将成为社会惟一的公共生活,社会就将很难有什么正经的事业,“娱乐至死”的时代正在开始。 
    作者:刘洪波  《长江日报》评论员

    继“纸馅包子”之后,又一个轰动全国的报道正在接近被认定为假新闻。6岁女童丁香小慧被继母毒打残害的事件,真实性显示了越来越多的疑点:多次传讯之后,警方未获得继母虐待女童的证据,医院对女童身体状况给出了病理上的解释,女童继母面临舆论的强大压力跪求洗冤,邻居指证未发现继母虐待女童,老师称孩子与父母关系不错……

    现在,这一从网络论坛发帖开始,被新闻媒体广泛追踪报道的事件,正在朝“善意的谎言”方向发展。如果事件最终被证实为捏造,我想定性为“善意的谎言”未免放纵了言论责任。包括网络、电视、报纸在内的媒体,突然之间掀起一场“同情风暴”,而使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媒体面前的弱者成为牺牲品。“同情风暴”似乎体现了善意,但善意要拿无辜者来祭旗,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罪恶。

    女童遭受病痛折磨是生命的不幸,遭受病痛而囿于经济条件而不能获得治疗是社会的不幸。然而,这两种不幸,都不如一个无辜者被诬陷来得巨大。因为遭遇病痛是不得已,无钱医治是社会的悲苦,而有意识地将这种不幸转嫁于个人,让这个无辜者去扮演恶魔,承受人们的唾骂,承受来自专政机器的压力,则是一种故意伤害。这种行为如果可以被定性为“善意”,世界上还有什么恶意可言?

    在这股舆论风潮中,公众被蒙骗,无辜者被声讨,然而,也正是因此,处于病痛之中的女孩得到了治疗。这真是一个荒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幸很难得到关注,人和机构都开始习惯于只关注那些振聋发聩的事实。所以,如果仅仅只是6岁女童遭受病痛,将很少有人去施予援手,而只有离奇的情节、人神共愤的事端,才足以让不幸者进入人们的眼球,使得人们去释放爱心,使得各种救助进入状态。

    于是将事情“策划”到引起人们注意的程度,便成了一种习惯。人们很难被原原本本的事实打动,人们需要更大的不幸,需要更新奇的细节。如同创作一部戏剧需要不断的高潮,策划的成功意味着皆大欢喜。在6岁女童被继母虐待事件中,继母和虐待很符合中国人的生活联想,继母总是容易虐待孩子的,而这个女童正好有一个继母,这真是再好不过的条件。6岁女童要治病,继母可以拿来牺牲掉,而令人震惊的戏剧情节,既使得网客和读者有了一次显示正义的机会,也给网站和媒体一次卖报的机会,因此,这一部创作被广泛接受,不仅有赖于主创者的策划能力,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这一部创作也居功至伟。

    当创作出现在网络上以后,那些积极跟进的人几乎没有怀疑。如果说这是网络舆论的一般特点,那么报纸、电视在进入报道之时,几乎没有任何哪怕初步的查证,就开始以“史上最恶继母虐待女童”的大字标题进行报道,就只能说媒体内心里希望这样的事件是真实的。他们在谴责,但他们更希望这事情存在,以便于可以完成一次与良知有关的传播出售。如果事实是不存在的,那么这次出售将会失败,那意味着一个商业的遗憾。

    我曾经多次表达过,当代传播正在变成一种娱乐,在娱乐的旗帜上插着正义、良知、道德、幽默、爆笑、追星等各种各样的标签,事件可以因内容差别而标签各异,而娱乐的宗旨已难改变。如同大片需要视觉冲击,新闻传播也需要离奇细节的冲击。本质上,这种传播模式使得传播不再是生活的表达,而是一种舞台效果,传媒便是舞台,它不再揭示生活的真相、不再追求心灵的复原,而是虚拟现实、三维游戏那样的似真性脚本。似真性,而不是真实性,才更加符合传播奇迹的需要,轰动效应来源于创作。

    荒谬的传播商业,使得策划和创作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新闻方式。很难让人对报道负责的传播体制,在剥夺新闻从业者职业尊严的同时,制造了新闻道德的真空。当娱乐成为惟一开放的言论空间,它也将成为社会惟一的公共生活,社会就将很难有什么正经的事业,“娱乐至死”的时代正在开始。很多人相信“为了正义目的不计手段”,使得牺牲无辜者不被视为罪恶。“史上最恶继母”事件作为一场施骗与受骗、施暴与被凌暴的游戏,源自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